东汉五斗米道仅有“指(或作旨)教斋”、“涂炭斋”等斋仪,祈祷者“黄土涂面,
斋醮
反缚悬头”,仪式简单。东晋、南北朝时,经上清派、灵宝派道士之推演,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;出现了灵宝六斋、九斋、十二斋等不同斋仪。六斋,即金□斋、黄□斋、明真斋、三元斋、八节斋、自然斋。再加玉□斋、上清斋、指教斋、涂炭斋、二皇子午斋、靖斋,即为十二斋。各种斋仪有其特定对象与目的。如金□斋救度国王,黄□斋救世祖宗,明真斋忏悔九幽,三元斋首谢违犯科戒,八节斋忏洗宿新之过,自然斋为百姓祈福。
斋醮仪范程式之编订,以灵宝派道士陆修静着力最多。据《茅山志》记载,他曾著斋戒仪范百余卷,有关金□、玉□、九幽、解考、涂炭等斋仪以及《升玄步虚章》等斋醮乐章,今皆佚亡。现存《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》、《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》、《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》等。杜光庭是斋醮仪范的又一集大成者,他收集、编纂和删定陆修静以来佚亡、流传的各种斋仪,并新修《太上灵宝玉匮明真斋忏方仪》等多种。
斋醮仪范历经唐、宋、元各代,随道教的发展而盛行。唐玄宗于开元十年(722)及二十九年,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,每年依道法斋醮。唐武宗即位(840),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。于三殿修金□道场。帝幸三殿,于九天坛亲受法□。北宋太宗、真宗、神宗、哲宗、徽宗各朝,宫中设醮,史不绝书。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(1009),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斋醮仪式,颁诸州;徽宗于大观二年(1108),班《金□灵宝道场仪范》于天下,令道士依法奉行。金、元之际,京中宫观、大邑名山(如龙虎山、阁皂山、茅山等)均有设醮者。不仅正一道道士,而全真道之邱处机、王处一,太一教之萧志冲、萧居寿等,亦皆先后承金、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,斋醮遂为各派所共习。明代以后,道教转衰,但斋醮仍流行于民间。
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。其中包含不少文学和音乐资料。“赞颂”是谀神之辞,建醮时,道士须旋绕香炉和烛灯,边巡行边按一定韵调口诵词章。一般为诗体,或五言,或七言,八句、十句或二十二句不等。在寇谦之、陆修静时,即有《华夏赞》、《步虚辞》出现。现存陆修静所撰《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》、杜光庭《太上黄□斋仪》中皆有步虚辞多首。除道士外,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词章者,宋太宗、真宗和徽宗等分别撰写了《步虚辞》、《散花词》、《白鹤赞》、《玉清乐》、《太清乐》各数十首。《正统道藏》收有真宗御制《玉京集》6卷。宋代所出《玉音法事》,除收有真宗、徽宗所制之赞颂外,还汇集了陆修静以来的其他词章,并附有曲调符号。近人刘师培评论宋太宗、真宗、徽宗所制赞颂称:“虽系道场所讽,然词藻雅丽,于宋诗尚称佳什。”为了咏诵词章,还配制了《步虚声》之类的曲调。《册府元龟》卷五十四载:唐天宝十载(751)四月,玄宗“于内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”,并诏司马承祯、李含光、贺知章分别作《玄真道曲》、《大乐天曲》及《紫清上圣道曲》。斋醮道场为此配置使用多种乐器。先仅用钟、磬以节缓急,后又引用管、弦、锣、鼓,明代更采用十番锣鼓。音乐内容相当丰富。
编辑本段
斋醮科仪的涵义
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:
“斋”的原意指齐和净,后为斋戒、洁净之意,指在祭祀前,必须沐浴更衣,不食荤酒,不居内寝,以示祭者庄诚。道收此礼,祈禳之初,素食清心,沐浴洁身,谓之“修斋”的初为“积德解愆”,再则“和神保寿”,后为“专道”、“乐道”、“合道”,即为“修道”,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。因此道教,重视修斋,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。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:
内斋(极道)
包括心斋、坐忘、存思等等(见《洞神经》)。
外斋(济度)
包括三篆七品,三篆指金篆斋、玉篆斋、黄篆斋;七品指三皇斋、自然斋、上清斋、指教斋、涂炭斋、明真斋、三元斋(见《洞玄灵宝玄门大义》)。
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,如金篆斋“上消天灾,保镇帝王,玉篆斋“救度人民,请福谢过”,黄篆斋“下拔地狱九幽之苦”等等。
现在全真派道士,仍保持食素。正一派道观在初一、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,均要素食,等等。都是在持斋以奉道。
“醮”的原意是祭,为古代礼仪。《说文》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。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,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。
“醮”亦有“醮法”。所谓“醮法”,指斋醮法事的程式、礼仪等规矩。
“醮”的名目很多,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,如祈雨九龙醮、正一传度醮、罗天大醮等等。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,后来相互融合,至隋唐以后,“斋醮”合称,流传至今,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。
“斋醮科仪”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。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,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。
清醮有祈福谢恩,却病延寿,祝国迎祥,祈晴祷雨,解厄禳灾,祝寿庆贺等,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。
幽醮有摄召亡魂,沐浴度桥,破狱破湖,炼度施食等,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。
宫观道众每逢朔、望日,重要节日,祖师圣诞,都要举行祝寿、庆贺等典礼,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