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中的「承负说」是后世慈善活动的重要依据。「承负说」认为任何人的善恶行为不仅在自身遭报应,而且对后世子孙也产生影响;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。如果祖宗有过失,子孙也要承负其报应。承负的范围是:上承前五代,流及后五代。简言之,就是一人作恶,殃及子孙;一人行善,惠及子孙,其遭殃或泽被范围以前后五代为限。明清时期社会上广为流行的「功过格」也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。功过格是一种劝善簿格,修道者以日行善恶之事,逐日自行登记于簿格,善则计数,恶则减数,积久则善长恶消,用以审查行为善恶之多少。这一时期在社会上大为盛行的劝善书有很大部分就是道教的。由于道教中更引人注目的是方术,在史册上关于道教团体开展的慈善活动记载比较少见。但根据其思想,我们可以推测道教团体在历史上也做了不少善事。
进入近现代以后,道教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道教在香港和台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在香港和台湾,道教机构和团体众多。至1900年1月1日,香港道教联合会注册会员已达65个;到1991年底,台湾道教宫观有8,084座。这些机构大部分为非牟利性机构,以关怀社会、热心公益、济世行善为宗旨,在弘扬道教文化的同时,都广积善德,大力发展慈善事业。如香港道教信善玄宫于2002年、2003年连续两年向武汉大学捐款共计20万元。玉清别馆于2002年,在贵州兴建希望小学。像这样的善举,不胜枚举。在当代,道教团体在慈善事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。
|